禹王台公园位于开封东南隅,占地400余亩。园内原有一土台,风景幽雅,绿树成荫。相传春秋时,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,故后人称此台为“吹台”。

禹王台,又名古侯台,位于开封城外东南约1.5公里。是开封游览胜地,现辟为禹王台公园。禹王台公园位于开封东南隅,占地400余亩。园内林木茂盛,环境幽雅的禹王台公园现已成为古都开封的一处主要浏览胜地。

园内原有一土台,风景幽雅,绿树成荫。相传春秋时,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,故后人称此台为“吹台”。后来因开封屡遭黄河水患,为怀念大禹治水的功绩,于明嘉靖二年(公元1523年)在台上建禹王庙,故吹台被改称为禹王台。

此后,明、清两代对台上的建筑物曾多次修葺。 现今禹王台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:纪念师旷的古吹台;康熙亲书“功存河洛”牌匾的御书楼和乾隆御碑亭;为纪念李白、杜甫、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吹台吟诗作画而建的“三贤祠”;纪念大禹治水的禹王殿;纪念三十七位治水功臣的“水德祠”等。除了文物古迹,公园内还有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园、牡丹园、中日友好樱花园、芳春园等浏览景区。

园内苍松翠柏,古树参天,奇树佳卉,花团锦簇,亭廊楼阁,风光旖旎,鸟语啁啾、景色宜人。登临其间,令人游目骋怀而心旷神怡。“梁园雪霁”、“吹台秋雨”,从明清至今被誉为著名的汴梁八景之一。林木茂盛、环境幽雅的禹王台公园现已成为古都开封的一处主要浏览胜地,是名副其实的千古名园。

禹王庙

三贤祠和水德祠是两个小院,分别位于大殿东西两侧。三贤祠位于殿东边,建于明正德十二年(1517年),是为纪念唐天宝三年(744年)李白、杜甫、高适三位大诗人在此台相会,饮酒赋诗,留下了《梁园吟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建。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和何景明在开封活动时间较长。

御书楼

御书楼位于禹王庙南面,是清康熙皇帝为禹王庙写匾额“功存河洛”的地方。此楼是为纪念皇帝书定御书及悬挂御书所建。2013年匾已不存,楼房还在,楼下东壁嵌有康有为登吹台时的诗作,字大如拳。

御碑亭

禹王台周围有回廓环绕,壁上镶嵌有大量的石刻题记。在禹王庙正殿后面,有座御碑亭,亭中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南巡开封吹台时亲笔写的一首诗。 古吹台下有环水河,名为莲花池,是清道光十八年(1838年)开凿的。古吹台后有一水榭建于清同治十一年(1872年)。

辛亥革命

在禹王台公园北面的苹果园西南角有孙中山铜像和辛亥革命烈士墓。孙中山铜像是1929年冯玉祥在河南主政时所立,身高1.96米,原在龙亭高台南面(台前),后移于此。辛亥革命烈士墓是座庄严肃穆的青石陵墓。武昌起义胜利后,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人民积极响应,以同盟会员张钟端为首准备武装起义,由于机密泄漏,张钟端等11人遭清廷镇压而壮烈牺牲。烈士遗骸于1934年移葬开封南关,因禹王台是盟员当时的自由的活动中心,所以1981年迁葬于此,名为辛亥革烈士墓。此外,公园内外还有景亭、剧场、花园、葛花廊、广场、电动飞机、综合大型滑梯等娱乐设施。整个公园花木繁茂,层峦叠翠,布局精巧,环境幽雅。

大殿

大殿内在明朝时所塑的禹王像,已不存在。2013年殿内的禹王像是1982年重塑,高1.6米,双手执圭,身穿龙袍,魁伟端庄。塑像两侧有两副对联,一副是“江淮河汉思明德,精一危微见道心”,另一副是:“而耕而粒去巢就庐万代永颂王功德,斯世斯民饮水知源高台重铸禹金容”。东西墙上是砖雕壁画,东边是一副大禹治水图,西边是大禹行赏和乐耕图,反映了大禹治水的功绩。 大殿北壁镶嵌有清光绪年间河南巡抚刘树赏摹刻的峋嵝碑(被挡住了,没看见),文字奇古,字体怪异,为书法爱好者所珍视。

大殿西廊山上,有两幅河南农林实验总场留下的石刻。

三贤祠

位于殿东边,建于明正德十二年(1517年),是为纪念唐天宝三年(744年)李白、杜甫、高适三位大诗人在此台相会,饮酒赋诗,留下了《梁园吟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建。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和何景明在开封活动时间较长,明嘉靖四年(1525年),为了增祀明代李梦阳和何景明两位诗人,曾将三贤祠改称五贤祠。清道光十年(1830年)重修祠堂时,其匾额上仍是题“三贤祠”。

水德祠

位于大殿西边,是明朝为纪念中国历代治水有功的人而建。历代对兴修水利、治理黄河有贡献的人,在水德祠内部奉祀有牌位,祠建初期原祀有29人,以后逐渐增加到37人。

景点

秀丽典雅的千古名园——禹王台,如今已成为中外游人观光旅游的胜地。古吹台牌坊:座落在现有四米高的古吹台遗址前,其木制牌坊为清代建筑。牌坊为四檐三楼悬空式,青瓦重檐五斗拱,正中门楣上,题有“古吹台”三个大字,它是公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物之一。古吹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牡丹园

建于1985年,面积约30余亩。园内种植牡丹200多个品种,7000余株,牡丹素有花王之称,雍容华贵,国色天香,每年仲春季节,令游人陶醉于花的海洋。

菊花园

禹王台公园养殖菊花历史悠久。古吹台御碑亭均有诗赋。1983年市命名“市花”和“花会”之后,禹王台公园成为菊花养殖基地,每年均能较好的保证龙亭主会场花会布展需要。该园精品名菊多达千余种。金秋时节,菊香满园、令人陶醉。菊会期间,本园又为市菊花花会的分会场。 禹王殿(即禹王庙正殿):始建于明嘉靖二年(1523年)面阔五间,殿中央立大禹全身彩色塑像一尊,高达五米,双手执圭,身着龙袍,丰满魁伟,气宇轩昂。

东京禹王庙会

东京禹王大庙会始于北宋,发展于明清,延续至近代,已有千年的历史。1993年春,开封市政府应群众要求和经济发展需要,同时为了进一步弘扬民俗传统文化,恢复了东京禹王大庙会。至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,其影响之大,参会人数之多,规模宏大,可堪称盛况空前。

传说故事

在中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。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;陕西韩城县有禹门;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;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;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;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;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;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;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;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。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,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。大禹是中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。 大禹姓姒(si四),名文命,因治水有功,后人称他为大禹,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。

从他父亲鲧(gun滚)的时候起,就开始治水。中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,就是从鲧开始的。

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,中国是尧、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,也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。那时,生产能力很低下,生活条件很艰苦,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。有一次,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,洪水横流,滔滔不息,房屋倒塌,田地被淹,五谷不收,人民死亡。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。

部落联盟首领尧,为了解除水患,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,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。尧对大家说:“水灾无情,请大家考虑一下,派谁去治水?”大家公推鲧去办理。尧不赞成,说:“他很任性,可能办不成大事。”但是,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。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,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,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。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,勉强同意鲧去治水。

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,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,也就是用土筑堤,堵塞漏洞的办法。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,洪水来时,不断加高加厚土层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,不断冲击土墙,结果弄得堤毁墙塌,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。鲧治水九年,劳民伤财,一事无成,并没有把洪水制服。

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,亲自巡视治水情况。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,耽误了大事,就把鲧办罪,处死在羽山(神话中的地名)。随后,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,还派商族的始祖契、周族的始祖弃、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(gaoyao高摇)等人前去协助。大禹领命之后,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,接着就带领契、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,把水流的源头、上游、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,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,便于治水时作参考。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。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,突然狂风大作,乌云翻滚,电闪雷鸣,大雨倾盆,山洪暴发了,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。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,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。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,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(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)。 考察完毕,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,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。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,带着简陋的石斧、石刀、石铲、木耒等工具,开始治水。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,露宿野餐,粗衣淡饭,风里来雨里去,扎扎实实地劳动着。尤其是大禹,起早贪黑,兢兢业业,腰累疼了,腿累肿了,仍然不敢懈怠

据考证,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,大约在河北东部、河南东部、山东西部、南部,以及淮河北部。一次,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。这里有座高山,属秦岭山脉的余脉,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,峰峦奇特,巍峨雄姿,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。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,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。但 水德祠供奉牌位 水德祠供奉牌位 是,特大洪水暴发时,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,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,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。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,在群山中开道。艰苦的劳动,损坏了一件件石器、木器、骨器工具。人的损失就更大,有的被山石砍伤了,有的上山时摔死了,有的被洪水卷走了。可是,他们仍然毫不动摇,坚持劈山不止。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,大禹的脸晒黑了,人累瘦了,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,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,但他还在操作着、指挥着。在他的带动下,治水进展神速,大山终于豁然屏开,形成两壁对峙之势,洪水由此一泻千里,向下游流去,江河从此畅通。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。原来,黄河水系有主流、支流之分,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,把支流疏通,与主流相接,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,都归主流。同时,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,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,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。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,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。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,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,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。他公而忘私,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,都没有进去。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,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,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,照顾一下,他怕影响治水,没有进去;又有一次,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,非常高兴,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,他还是没有进去。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。

治水成功之后,大禹来到茅山(今浙江绍兴城郊),召集诸侯,计功行赏,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。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,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;又叫后稷(ji)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;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、鹅鸭,种植蒲草,水害变成了水利。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,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,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的景象。

大禹因治水有功,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。过了十七年,舜死后,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。后来,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——夏朝,因此,后人也称他为夏禹。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,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,计功行赏,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。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。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,面对亭山,前临禹池。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,飞檐翘角,矗立于甬道尽头。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“大禹陵”巨碑一块。亭周古槐蟠郁,松竹交翠,幽静清雅。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,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。

大禹为民造福,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,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,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。人们来到绍兴,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。